武汉市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源圆 15 2024-12-14 17:35:14

武汉市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硚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硚口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 基础条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硚口全面发展的五年。区委、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3.77%;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5.58亿元,年均增长18.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44亿元,年均增长19.8%,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较“九五”期末翻一番。预计“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到59.07亿元,是“九五”时期的7.9倍;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累计分别达到1.61亿美元和1.04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3.1倍和15.5倍。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特色经济增势强劲。企业改革取得重大成果,143家国有企业和105家集体企业完成改制,民营经济成为区级经济的主力军。把改革、发展、就业、环境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老工业基地整体改造的新路子,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建设成效显著,工业经济走出低迷,成为全市制造业五大板块之一。商贸流通业优势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传统市场改造提速,2005年市场交易额达到215亿元。房地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区经济新的支撑。 ——坚持以环境创新为基础,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综合功能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预计5年累计完成道路建设总投资1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5倍,新修扩建长丰大道、沿河大道等48条主次道路,翻修改造街巷道路57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施工面积累计达到782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4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2.2%,绿化覆盖率达到3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92平方米。街道“双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坚持以协调发展为目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逐步改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居于全市领先水平,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成功承办武汉市第七届运动会,公共卫生防控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获得和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等荣誉称号。社区建设“128·3”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2005年预计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万元,年均增长12.7%。 ——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行政效能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全面加强,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财政“四项改革”深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初步建立。审计监督不断强化,荣获“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先进地区”称号。民主法制建设迈上新台阶,国企改革、城市拆迁中的突出矛盾逐步化解,社会秩序保持稳定。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省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全市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硚口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区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市“两江四岸”的深度开发,将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汉江水资源优势,加快旧城改造,发展高品位房地产业,改善城市面貌;王家墩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将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毗邻地区的区位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都市工业园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将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的存量资源优势,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大企业辐射,大力发展都市工业;全市商贸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将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汉正街市场的品牌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增强商贸业的竞争力;全市“城中村”改造的整体推进,将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长丰地区的后发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均衡发展。 同时,我区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结构不优,经济总量偏低,支柱产业不强,区级财力不足,发展的压力还很大;能源、资源约束比较突出,一些传统化工企业的污染比较严重,环保的压力还很大;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较多,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就业的压力还很大;因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加,改革的深入可能导致深层次矛盾在短期内加剧,稳定的压力还很大;周边城区发展迅猛,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竞争的压力还很大。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建设、汉正街市场改造升级和长丰地区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繁荣硚口”、“文明硚口”、“魅力硚口”、“和谐硚口”。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在优化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硚口的综合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主攻方向,实施差异竞争,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大项目,不断壮大民营经济,鼓励发展中小企业,打造向心力大、辐射力强的特色产业和特色板块,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聚集度和竞争力,加快形成以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具有硚口特色的产业体系。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承载力,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全民节约意识,逐步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坚持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鼓励企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依*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必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强力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加快西部地区以综合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商业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综合功能,引导人口有序导入。积极稳妥地推进老城区改造,改善区域环境,强化城市管理,适度疏散中心区域人口,促进全区东、中、西部均衡协调发展。 ——必须加快建设和谐社会,抓紧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关心弱势群体,下大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化社区基层基础工作,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大力弘扬特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和投资创业环境。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街道管理体制。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城市功能有效提升,区域发展相对均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努力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都市工业的跨越和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是: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0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89%。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31亿元和8.8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65亿元,实际引进外资累计超过2亿美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民营经济比重达到80%以上。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区综合功能显著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完成主要道路的新建和改建任务,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通行便捷的骨干路网。“城中村”综合改造基本完成,西部地区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5%以上。城市长效管理不断巩固,主次干道违章占道基本消除。全区绿地率超过30.3%,绿化覆盖率达到4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07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区人民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育工作争取走在全省前列。文化体育事业不断繁荣,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竞技体育水平保持在全市的优势地位,体育人口达到38万人。社区卫生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老年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均预期寿命80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新增就业岗位30000个,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00元,恩格尔系数降到35%以下,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左右。 三、2020年远景展望 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城市功能结构和生态环境结构向更高层次转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全区经济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进入全市前列。 第三章 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科学布局、合理分区、功能配套、彰显特色”的原则,重点建设“四区一带”:汉正街都市工业区、汉正街商贸旅游区、硚口西部物流区、宝丰商务区和汉江滨水商住带,不断发挥各功能分区的基础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突出发展重点,促进区域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 一、汉正街都市工业区 加快古田老工业基地改造,集约利用长丰地区土地资源,加速老工业区向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转变,力争到2010年,把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建成为武汉区级重要的品牌产品加工园、中小企业集聚地和创业就业基地。 (一)规划范围 东起古田二路、古田四路与张公子堤,南临解放大道、古田正路和襄河大堤,西、北抵中环线。 (二)空间布局 1、机械电子板块:主要向东临古田二路,南临古田正路,西临古田一路,北临汉丹铁路的区域集中。 2、印刷包装板块:主要向东临古田四路,南临解放大道,西临古田三路,北临南泥湾大道的区域集中。 3、服装加工板块:主要向东临张公子堤,南临汉丹铁路,西临发展备用地,北临中环线的区域集中。 4、医药化工板块:主要向东临机械电子板块,南临古田正路、襄河大堤,西临舵落口,北临解放大道的区域集中。 5、新材料和小商品生产板块:主要向东临机械电子板块,南临解放大道,西、北临汉丹铁路的区域集中。 6、发展备用地:主要集中在东临服装加工板块,南临汉丹铁路,西临日用工业品物流板块,北临中环线的区域内。 二、汉正街商贸旅游区 以业态更新、功能升级、环境优化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整合汉正街市场资源、传承汉正街商业文明,加速传统商品市场向现代商贸旅游区的转变,力争到2010年,把汉正街商贸旅游区建设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商务信息中心和购物旅游中心。 (一)规划范围 东起民意四路和友谊南路,南临汉江,西至武胜路,北到京汉大道。 (二)空间布局 1、商贸购物板块:主要向顺道街两侧和以汉正街为横轴,以利济南路、多福路为纵轴的纵深区域集中。 2、商务服务板块:主要向沿河大道以北、中山大道两侧的临街区域集中。 3、娱乐休闲板块:主要向京汉大道以南的纵深区域集中。 4、文化旅游板块:主要在商贸购物和商务服务板块内原址保护或选址建设。 三、硚口西部物流区 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和汉正街的品牌带动优势,加强与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和王家墩商务区的功能配套,促进传统市场功能提升,完善专业物流服务,启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专业采购效率,力争到2010年,把硚口西部物流区建成为面向武汉、辐射华中的现代物流基地。 (一)规划范围 中部的汉西区域和西北部的舵落口区域。 (二)空间布局 1、建材家居物流板块:主要向东起汉西路,南临解放大道,西至古田四路,北达长丰大道的区域集中。 2、日用工业品物流板块:主要向东临发展备用地,南至汉丹铁路,西、北抵中环线的区域集中。 四、宝丰商务区 抢抓王家墩商务区建设开发机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各类楼宇资源,以发展现代商务服务业为重点,完善商务功能,提升服务能级,培育总部经济,集聚品牌优势,力争到2010年,把宝丰商务区建成为商业价值优厚、人文气息浓厚、与王家墩商务区深度对接、互补共赢的商务综合服务区。 (一)规划范围 东起航空路与武胜路,南临中山大道,西至海军工程大学、仁寿路,北到建设大道。 (二)空间布局 1、商务金融板块:主要向建设大道、宝丰一路、解放大道和中山大道沿线的临街区域集中。 2、酒店餐饮板块:主要向解放大道、航空路和硚口路沿线的临街区域集中。 3、文化休闲板块:主要向以崇仁路为纵轴、以京汉大道为横轴的纵深区域集中。 五、汉江滨水商住带 依托汉江两岸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力推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和高质量建设,力争到2010年,把汉江滨水商住带打造为集商贸商务商住于一体、凸现江城滨水特色的经济生活带和城市景观带,全面融入武汉“两江四岸”协调发展之中。 (一)规划范围 东起武胜路,南临汉江,西至古田一路,北到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古田正路。 (二)空间布局 1、商贸商住段:主要为东起武胜路,北临中山大道,西至硚口路的滨水区域。 2、商务生活段:主要为东起硚口路,北临解放大道,西至建一路的滨水区域。 3、生态人居段:主要为东起建一路,北临解放大道、古田正路,西至古田一路的滨水区域。 第四章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探索节约型、创新型、外向型和效益型的经济发展路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大聚小、抓大扶小、培大促小,推动规模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发展,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优势明显、效益良好的新型产业格局,从总体上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主导产业发展 依托“四区一带”的空间布局,深入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工业,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规划引导房地产业,促进产业向规模集中、资源向优势行业集中,实现产业均衡协调发展,把硚口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都市工业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现代都市工业 以汉正街都市工业区为载体,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激活存量、培育增量,整体收购、组团开发,壮大规模、提升层次”的发展思路,按照“高效益、低能耗、多就业、无污染”的发展要求,优先发展机械电子和印刷包装业,重点培育服装加工业,调整优化医药和精细化工业,积极发展新材料等行业,“十一五”期间争取完成投资40亿元,到2010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税收比2005年翻一番,分别达到34亿元、6亿元;年产值过20亿元的行业或园区达到2-3个,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3家;年税收过亿元的园区或企业达到2-3个。 重点抓好如下行业: 1、机械电子业:大力发展以数控机床、电力设备、特种机械和城市公交车及零部件等为代表的机电设备生产,大力支持欧迈克机床等企业的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区域精密模具、电子元器件、基础通用件等配套机电产品的生产优势,加快海洋世纪等项目建设,建成台湾名品工业园;积极推动电线电缆行业做大做强,支持电线二厂扩产改造,争取到2010年,机械电子行业产值达到30亿元,逐步成为武汉机电产品制造及配套的重要生产基地。 2、印刷包装业:以书刊印刷、绿色环保包装和高档精品印刷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重点拓展新华印刷科技产业园规模,推动新华印务与香港美雅等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支持东运制版等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纸张供应和出版设计企业,拉长印刷包装行业产业链,争取到2010年,印刷包装行业产值突破25亿元,力争成为全省最大的书刊印务中心和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印刷工业基地。 3、服装加工业:发挥“品牌带动、项目跟进”的后发优势,加快国内外高档品牌服装企业的引进和中高档汉派服饰的自主设计与生产,重点建设名典屋、天时达等服装生产项目,逐步整合汉正街市场服装加工户的产能,争取到2010年,服装加工行业产值达到15亿元,力争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汉派服饰和国内外品牌服装的生产基地。 4、医药和精细化工业:按照“精细、环保、安全”的发展方向,禁止发展污染性化工行业,适度发展环保达标、附加值高的医药和精细化工行业,推动有机实业、远大制药等企业的环保改造和新型技改项目投产,争取到2010年,医药化工行业产值达到30亿元。 “十一五”期间,还要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新材料企业自主创新和规模发展;结合商贸行业发展及区域资源优势,有选择地扶持一批日用工业品实现本土化生产。 (二)现代服务业 按照资源整合、差异发展、业态更新、服务配套的原则,推动商贸网点走规模开发、集中结算的路子,促进资源整合;推动商务服务走提升层次、同业扎堆的路子,增强服务功能;推动文化产业走集聚发展、彰显特色的路子,展示人文底蕴;推动园区市场走分工协作、专业配送的路子,提高流通效率,进一步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十一五”期间,争取完成投资60亿元,到2010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5亿元;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商贸企业达到10个;汉正街商贸旅游区商品交易额力争突破300亿元;硚口西部物流区两大物流中心基本形成,年货物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加速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重点抓好如下行业: 1、现代商贸业:以科学制定规划、突破拆迁瓶颈、夯实管理基础、促进市场升级为重点,推进传统商贸市场的“二次创业”,提升经营业态,优化市场布局,积极推进市场内的大宗物流和加工业外迁,着力解决商居混杂、工贸混杂、商品混杂问题。大力推动精品商贸城建设,加快建设汉正街第一大道、大武汉家装广场等项目;积极推动石油、烟草、百货等优势商贸行业发展壮大;重点建设北京华联武汉购物中心等大型购物中心,合理布局连锁超市、精品专卖店和市民便利店等不同层次的商贸卖场,加快古田地区商贸网点的规划建设,逐步形成“古田商圈”;完成“农改超”建设,进一步凸现商贸强区网络健全、渠道畅达、辐射强劲的市场优势。 2、商务服务业: 依托商业项目开发,大力推进星级酒店、高档公寓和商务写字楼建设,建成武汉新世界中心等综合楼宇项目,在解放大道宝丰段构筑服务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宾馆会务服务带;发挥宝丰商务区承接武汉新区和王家墩商务区建设开发的优势,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着力引进总经销、总代理和国内外知名工商企业的总部、地区级核算中心,重点引导国内外银行、保险和投融资等金融机构扎堆聚集,大力引进会计财务、法律咨询、专业设计及科技开发等高层次知识型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功能的全面升级。 3、文化服务业:发掘“世界冠军摇篮”的品牌潜力,积极发展体育用品经销、体育经纪、运动健身等行业,培育高层次的体育运动俱乐部,提高体育运动培训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大力发展图书音像经销、广告传媒、影漫制作等特色文化产业,鼓励新石文化等企业发展壮大。丰富汉正街文化旅游内涵,建设明清商业文化街。加快建设京汉大道动感地带,着力提升荣华茶文化赏玩区,以茶文化和收藏文化为主题,集中引进茶道、休闲、演艺等高层次文化娱乐项目;着力开发六角经典休闲区,引导现有市场转型,集中建设高品位的娱乐城、休闲会所等休闲服务设施。不断提升武汉美食街的美誉度,充分利用硚口路沿线及周边场地资源,争取新引进3-5家品牌餐饮企业。到2010年,力争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全区生产总值的6%。 4、现代物流业:加快西汉正街市场的业态调整,集中建设以装饰材料为主导的建材家居物流中心,重点与王家墩商务区建设开发对接,为其提供相关商品的展示、交易、存储和配送等配套服务。启动日用工业品物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紧邻城市中环线的快速路网优势,重点与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和汉正街市场配套,为各类工商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积极推动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发展高效率的第三方物流,支持规模物流企业提高现代物流技术含量和服务能力,构筑仓储配送、展示交易、信息交换平台,初步建成具有广泛区域影响力和向心力的物流辐射圈。 (三)房地产业 坚持“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原则,以旧城改造为重点,坚持把房地产开发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配套、社区综合管理和“城中村”综合改造相结合,保持规模、改善结构,提高品质、打造特色,沿水、沿路推动重点区域的深度开发,“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房地产综合投资80亿元;危旧房改造和新区开发累计竣工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争取完成房地产销售350万平方米,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提升新建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的建造品位,力争建设精品楼宇5个、规模小区10个,充分展现硚口的城市气息和宜居品质;增强房地产开发的延伸性和拉动力,凝聚商气和人脉,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夯实区域经济发展基础。 重点抓好如下方面: 1、推进老城区改造:兼顾东、中、西部地区的旧城改造,积极稳妥地做好拆迁安置工作,积极策划和分批推进旧城区成片拆迁、整理和储备交易,力争“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危房改造。 2、加快居住区建设:积极推进古田、滨水等区域的集中开发,加快规模住宅小区建设,完成丽水康城等精品住宅项目开发。加大普通商品房建设开发力度,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小区,为中低收入家庭和拆迁户提供适宜房源。 3、规范房地产市场:引进和培育优势房地产企业,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开发主体。积极推动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健康发展,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为,不断活跃二手房市场。规范和发展物业管理行业,新建小区物业管理率达到100%。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做大做强优势行业,推动骨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配套能力,实现产能扩张和规模扩大。以专业园区为载体,围绕主导行业和核心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扎堆聚集和协作配套,进一步壮大企业群、延伸产业链,逐步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大力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意识,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推动企业改进生产方式,发展节约型经济,减少资源能源消耗。 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规模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立研发中心,加强重大产业技术的研发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双十”计划,提高主导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力争到2010年,民营科技企业达到200户以上,科技企业技工贸收入达到3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户,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2亿元,形成一批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和一批产值过5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作用,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本运作、项目申报、信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综合配套服务。健全“以政府支持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信贷为支撑、以社会投资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发挥区级科技三项费等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力争达到销售收入的5%左右;积极落实各级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畅通银企合作渠道,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力争到2010年,实施高科技项目50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5项,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2亿元,列入国家和省市火炬、星火、攻关、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项目30项。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名品牌培育。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增强企业和发明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发挥国家级专利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影响效应,加大专利申报和应用工作力度,设立专利资助资金用于鼓励和支持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申报;鼓励规模企业通过研发掌握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和省、市知名品牌,争取到2010年,授权专利数累计达到300件,培育15-20个省、市知名品牌。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力争“十一五”期间,工业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促进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落实节能措施,实现年节能5000吨标准煤。在高耗水行业大力推进节水技术改造,采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工业万元生产总值耗水量低于50吨。加强土地存量资源的改造利用,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商贸向楼宇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促进土地集约使用。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医药化工、新材料、机电等重点行业及园区,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模式。 第五章 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 “十一五”期间,以完善城区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目标,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城市环境体系,着力塑造现代化中心城区新形象。 一、基础设施建设 (一)道路系统 重点加强主次干道和连通道的改造、贯通与连接,大力推进主次干道排水、绿化、照明、管线入地及立面整治等配套工程,进一步调整优化交通网络,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八纵八横”骨干道路系统。 推进东西向道路建设:续建沿河大道西段(古田一路——张公堤)、中环线北段(额头湾——三金潭),新建南泥湾大道(解放大道——汉西路)、长丰二路(长丰大道——汉正一街);实施解放大道和京汉大道黑色化综合改造工程,修建宝丰路立交桥、武胜路立交桥。 实施南北向道路建设:改造二环线硚口段(发展大道——建一路),实施古田一路延长线(汉丹铁路——张公堤)、古田二路跨铁路新墩立交、古田三路北段(解放大道——汉丹铁路)、古田四路延长线(长丰大道——古田二路)、汉西南路和利济南北路道路工程。 完善连通道路网络,打通汉水街,拓宽游艺路,推进汉西南路、汉西二路、汉西一路南段等道路建设,配合汉正街市场改造,按规划形成汉正街、长堤街、大夹街、崇仁街、义烈巷等连通道。 基本完成背街小巷破损路的改造。配合实施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启动江汉六桥建设。 (二)水务设施 依法治水管水,发挥水务一体化优势,努力构筑安全的防洪排涝抗灾体系、科学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和高效的水务管理体系。 坚持依法取水和节约用水,改造宗关水厂,建设福新、舵落口泵站,完善给水输配系统。重点改造汉正、六角等老城区的排水管网,新建长丰地区排水管网,解决太平洋、武胜路等区域的渍水问题,对辖区大型排水管涵进行清淤,选址建设污泥倾倒场1处,配合完成汉口西部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加强堤防设施建设,完成汉江沿岸的护坡改建和“堤改墙”工程,完成防水墙闸口的钢闸门改造、地下隔渗处理和前后戗台维修,结合重点堤段的整修加固,实施汉江北岸的江滩改造和观景平台建设。 (三)输电系统 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加快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提高城区供电质量和可*性,逐步形成管理科学、调度有力、能满足城区生产生活和紧急状况需要的电力保障体系。 (四)燃气设施 配合推进武汉市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提高以天然气为主体的燃气管网覆盖率。配合实施冬暖夏凉工程,推进城区的集中供热(制冷)。 (五)园林绿化 以滨水绿化、道路绿化、亲民绿化和园区绿化四大工程为重点,打造一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特色景观与特色经济有机结合的景观道路和街区,形成绿化林带、园林景观和公共绿地有机结合的绿化体系,提升城区整体绿化水平。力争到2010年,高水平建设公园2处、小游园(含片林和街区绿地)9处,新增各类绿地180.45万平方米。 (六)环卫设施 建设日处理垃圾500吨的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1处,进一步加大清扫清运设备的投入力度,逐步改善环卫工人休息场所的硬件环境。 (七)信息网络 加快“数字硚口”建设,拓展区级城域网,构建高速宽带互联的公用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成党政机关内部专网和区级数据中心,促进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不断完善区级政府网站功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社会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系统,提高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和处置效率。实施“校校通”工程,构筑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电子教育模式。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等各项网络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八)人防工程 加强人防工程建设与管理,新增人防工程10万平方米。建成区人防地下指挥所,调整防空防灾警报器布局,推动防空袭指挥系统自动化建设,增强总体防空防灾能力。 二、环境保护 通过老工业基地、老市场和老城区的改造,提升区域环境保护水平,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逐步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环境保护体系,营造优美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严格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管和治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逐年减少排污总量,着力推动西部化工企业关停、转向或搬迁,依法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力争完成内环线内企业“4吨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以水环境整治和水资源保护为重点,逐步封闭汉江硚口段的所有排污口,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保护汉江饮用水源;加强医疗废水治理,扩建同济医院污水处理站,新建普爱医院西院污水处理站。整治居民密集区的噪声扰民问题,严格控制餐饮业油烟扰民。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环保车型,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落实中心城区禁鸣。加强环境保护行政监察和责任追究,重点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环境问题。积极参与各类生态示范创建和绿色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模范环保城区”,全面落实“双五双十”创建目标,建成5个绿色工业园、5个节能小区,培育10个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10个绿色社区。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噪声达标区域的覆盖率超过70%,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危险废弃物处理率达到100%。 三、城市综合管理 构建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维护和巩固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按照“责权统一、精简高效,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原则,继续深化城管体制机制创新,理顺条块关系,明确管理职责。探索推动环境卫生保洁、市政设施维护、园林绿化养护等工作实行建管分离、管养分开,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逐步探索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以整治占道经营为重点,杜绝主次干道占道经营、严管出店经营,逐步取缔连通道和社区内的占道出店经营。落实路段执法管理责任制,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路段实行“定时间、定路段、定人员、包责任”,推行24小时不间断管理,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巡查、反馈和处置机制,进一步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和道路管理水平。加强区域规划管理,依法拆除各类违法建设。强化道路交通管理,深入推进“畅通工程”。 四、“城中村”综合改造 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促进长丰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环境功能的完善提升和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遵循“改制先行、改造跟进”的原则,完成13个行政村和1个养殖场的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分期分批将“城中村”农业户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结合“城中村”的分布格局和实际情况,逐步撤销村民委员会,改设社区居民委员会,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稳步推进社会配套管理改革,为改制村民提供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就业平台,将其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村湾改造,加快推进罗家墩片、汉西片的成片开发,稳步推进额头湾片、红星片、陈家墩片等片的整体改造,进一步改造区域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整合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将“城中村”建设成为设施完善、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社区。 第六章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硚口。 一、教育事业 深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和发展硚口教育和人才优势。深化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研究和实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辖区学校的教育质量。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4321”人才工程,进一步提升全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创一流工程,实现硚口教育初步现代化。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全面完成“六大教育组团”的建设目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集约化和均衡化,完成长丰地区教育组团中的古田教育园和新一职教中心的建设,新建汉正街教育组团中的汉正街教育园和三曙教育园,巩固和完善硚口教育示范园、仁寿教育组团、水厂教育组团和简易教育组团的内涵发展和硬件建设。按照规定完成新建小区的教育配套工程,形成以教育园为主体的教育网点。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以培育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创新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重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10年,3-5周岁学前幼儿入园率达98%,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确保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高中入学率达到98%,高考升学率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争创1—2所全国“千强”高中、2—3所省级示范中小学、1—2所省级示范幼儿园、1-2所全国信息技术实验学校、3—4所市级示范学校,建成街道社区教育中心10个,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省级“人民满意的教育先进区”。 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一)劳动就业 优化就业结构,把都市工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继续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劳动就业中发挥更大作用。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辖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指导、就业中介等服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开展对改制村民的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1800人次。全面落实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性政策,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创建“充分就业社区”117个。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建成区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以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为主要方式的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流、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纠纷调解,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二)社会保障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努力推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优抚抚恤和社会互助等制度,建立健全以低保为基础、以救灾救济为重点、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救助体系。到2010年,城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0%。发展老年事业,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会照料服务体系,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建设老年公寓,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2000张以上,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康复、就学和就业,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不断提高妇女的参政议政、就业和妇女儿童教育、卫生保健等水平,积极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建设“信用硚口”。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继续深入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市场、文明社区、文明门栋、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四百、四十”创评活动。加强科普宣传教育,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科学精神,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四、文体卫生事业 (一)文化体育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提升区文化场馆、街道文体站和社区文化室功能,创建“平方公里图书馆”和“十五分钟文化健身活动圈”。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文化创作,完成《硚口区志》的编撰出版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推出3个以上在省级有影响、2个以上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作品。拓展“星海合唱团”的品牌效应,支持各类文艺团队的发展,开发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扫黄打非”三级管理网络,确保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增强居民体质。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完成硚口体育中心二期建设和武汉体育馆改扩建工程、汉水游泳池改建和青少年宫游泳馆改造工程。充分挖掘冠军资源,完善文体培训功能,大力培育各类体育人才。进一步加强韩爱萍羽毛球学校建设,力争将该校建成为一流的青少年羽毛球培训基地。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积极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 (二)医疗卫生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使法定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普爱医院综合楼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医疗进社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争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规范医疗行为,打击“非法行医”,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严格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医药价格,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对食品药品、公共场所、居民饮用水等的卫生监督和综合执法,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市民健康意识。到2010年,每千人拥有医生7.4人,每千人医院床位数达到10张,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5%,婴儿死亡率较“十五”期末下降20%;孕产妇死亡率较“十五”期末下降20%,艾滋病感染率控制在45人/10万人以内。 五、人口与计划生育 完善依法管理、居民自治、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的计生工作新机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进优生优育,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建立健全人口发展的综合治理机制、宏观调控体系、公共管理制度和社会服务网络,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5‰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六、社区建设 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培育守望相助、亲情融合的社区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亲和力。完善社区功能,强化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推进社区依法自治,实现广大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按照“权随责走、权责统一,费随事转、事费统一”的要求,逐步帮助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和办公经费不足等实际困难,改善社区工作条件。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增加社区服务网点,逐步使每个社区建成10-20个社区服务网点和3-10个特色服务网点,全区社区服务网点达到2600个;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形成社会福利服务、公益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完善社区信息网络,实现社区信息多级共享。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10年,各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社区总人数的6%以上。巩固社区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到2010年,每条街道建成3-4个特色社区。 七、民主与法制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强化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推进硚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政务、厂务、校务公开工作,推进基层政权和居民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加强和改进人民调解工作,对弱势群体实施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加强对辖区公民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军民共建活动,不断深化双拥优抚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加强人武部和基层武装部建设,提高民兵训练水平。 八、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防病抗灾等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社会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和处置效率。围绕建筑施工安全、防火用电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危化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重点,加强防范和监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社情舆情汇集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馈渠道。贯彻落实《信访条例》,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突出矛盾,耐心做好群众工作,努力将问题和矛盾消化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切实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第七章 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一五”时期,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努力创造富有活力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一、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全面改革和创新政府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新体制。进一步理顺街道与职能部门的关系,切实保障街道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依法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理顺体制,转变职能,集中精力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努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促进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诚信经营和依法纳税中的作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落实财政供养系数控制目标,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街乡财政体制,继续深化财政“四项改革”。加强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决策、行政审批行为,建立健全公务员问责制度和考核、评价、淘汰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督的有效性。改进政府工作作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实行“双挂牌”保护,坚持为辖区群众、基层单位和投资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完善的“一站式服务”,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和投资创业环境,着力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透明政府和责任政府。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继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支持合法的民营经济实体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项目立项、参与政府采购、人才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实现与其它经济成分的公平竞争。加快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引导民营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民营经济的产业组织水平和结构层次。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扶持一批信誉好、产值高、利税大、发展快、拉动力强的民营企业,使民营经济总量在“十一五”期间翻一番,实现硚口由民营大区向民营强区的转变。 三、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规范齐全、交易方便的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区域内存量土地、商业网点、工业厂房,以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资源的配置,强化要素支撑,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和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项目引进质量。有选择地引进投资强度大、适应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要求的项目,坚持内外资并举,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和港澳台及沿海资本,跟踪吸引外商特别是大公司、大集团来硚口设立总部或地区级分部。变一般性的招商为有针对性地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效率。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广泛采用网络招商、专项招商、业主招商、代理招商、合作招商等多种形式,整合全区招商资源,完善招商信息网络,强化信息共享,搞好联合公关,形成招商引资合力。加速培育一批拥有自营出口权、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外向型企业,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不断增强本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经济技术协作与交流,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空间。 第八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和保障体系 强化政府对规划实施的引导和操作,以项目支撑、政策保障、资金筹措和人才支持为基础,为规划实施提供切实的保障机制。 一、加大项目的策划和落实力度,着力构建坚实的项目支撑体系。落实“项目兴区”方针,把项目兴区作为加快硚口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积极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策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充实完善“十一五”规划项目库。落实项目责任制,强化项目目标管理,对落地项目“包装细化方案—前期完善手续—实现竣工投产”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充分发挥各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作用,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建立多方协同的项目推进机制,形成全方位运作项目的格局,促进意向项目变成合同项目,合同项目变成动工项目,动工项目变成受益项目,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区策划实施重点项目160项左右,预计总投资560亿元左右。 二、加大政府引导和调节力度,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保障体系。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着重在老工业基地改造、民营经济发展、发展现代物流等方面争取国家、省、市的政策支持。制定完善支持企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在规划用地、投资建设、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在项目申报和融资、成果认定与转化及争取上级政策等方面给予帮助,在税收贡献和创牌争优等方面给予奖励。调整完善公共财政政策,明确政府资金优先安排领域,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集中资金促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重点企业发展。 三、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完善政府调动可控资源的运作机制,集中财力办大事。积极拓展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境外资金的渠道、方法和领域,扩大外商投资的规模。构建银企互动机制,搭建银企沟通合作平台,为辖区企业和重点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政府鼓励投资的重大项目,采取项目直接融资、项目资产作价抵押及BOT等方式筹集资金。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的作用,积极发展市场化和民营化的风险投资公司,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鼓励规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资本运作,协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谋求境内外上市,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四、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着力构建多层次的人才支持体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优化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突出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鼓励人才“柔性流动”,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千方百计引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选拔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形成配置科学、储备充足的人才梯队。通过引进和培养并举,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硚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对硚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及规划衔接、批准公布、评估修订制度。通过制定、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与预算,分年度落实好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规划的实施预警监测和监督检查,及时跟踪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提高规划的实施水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特别是加强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的考评,确保纲要的整体执行效果。
上一篇:机构称公司已经迎来盈利拐点研报点睛:大幅反弹!关注这一板块
下一篇:火红年华影视播什么多部沪产剧展播 “上海出品”精品力作闪耀荧屏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