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黑科技”发布会现场
央视网消息(记者 何川)8月23日,2018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简称“智博会”)发布了十大“黑科技”创新产品。入选的绝大部分产品正在研发过程中,不久就会应用在各个领域,改变人们的生活。
1、意念可控假肢
该产品来自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利用肌肉表面的电子信号来控制假肢的运动,将使用者的运动意图转换成假肢的各种动作。
中科院工作人员介绍,假肢的重量仅有180克,远低于同类型假肢500多克的重量。轻量化、低成本,大大减轻了患者的佩戴负担,方便长期佩戴。
2、多功能集成电子皮肤
该产品来自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这是一种柔性可拉伸扩展的多功能集成传感器阵列,利用基底的可拉伸性实现电子皮肤的探测面积扩张,成功地将探测能力扩展到7种,实现了温度、湿度、紫外光、磁、应变、压力和接近等多种外界刺激的实时同步监测,有利于改善残疾患者的康复及生活条件。
同时电子皮肤还能用于人体健康监测等领域,它将作为一种智能终端,构建新型的“互动网”。
3、可被人体吸收的电子器件——“忆阻器”
该产品来自浙江大学。这款电子器件为“忆阻器”,当它被植入到人体内后,可以执行体征监测、疾病预警、伤口愈合跟踪等。
实验证实,可降解忆阻器可读写数百次,在干燥情况下,信息可储存3个月,而当忆阻器放入水中或人体体液中时,整个器件在3天时间内就几乎完全溶解。
4、癌症早筛AI——腾讯觅影
腾讯觅影产品展示(何川/摄)
腾讯觅影是一款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医学领域的AI产品。
工作人员介绍,该产品将图像识别、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领先的技术与医学跨界相融合,辅助医生对食管癌早期、肺癌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乳腺癌早期、结直肠癌早期、宫颈癌早期等疾病进行筛查。
5、讯飞翻译机2.0
讯飞翻译机展示(何川/摄)
该产品来自科大讯飞。讯飞翻译机2.0是科大讯飞推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翻译产品,采用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语音识别、主意合成、图像识别、离线翻译以及四麦克风阵列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中文与三十多种语言即时互译。支持对话翻译、拍照翻译、人工翻译等翻译模式。
6、L4级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
该产品来自长安汽车。实现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化和共享化融合的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
据介绍,智能化方面实现L4级自动驾驶、APA6.0待客泊车和车内语音控制智能家居等功能;网联化方面通过车与车、车与路的实时互通,扩大车的感知范围,进一步提高车辆安全性和行业效率;新能源化方面采用双向充电技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给家内设备供电等。
7、石墨稀“人工喉”
该产品来自清华大学,利用石墨稀的热声效应来发射声音,利用压阻效应来接收声音,实现单器件的声音收同发体。可以准确感知聋哑人低吟、尖叫等特殊声音,将这种“无含义声音”转化为频率、强度可控的声音,有望在将来转化为预告录制的语言。
8、行人跨境追踪
该产品来自云从科技,是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要补充。该技术可对无法获取清晰拍摄人脸的行人进行跨摄像头跟踪,实现对行人衣着、姿态、配饰等语音信息的提取,克服缺少人脸,图片模糊、光线变幻、姿态多变等行人识别中的客观困难。
9、ET工业大脑
阿里云ET工业大脑展示(何川/摄)
该产品来自阿里云。工作人员介绍,ET工业大脑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嫁接到生产线,为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决策中枢。在不改变生产线设施的前提下,发现运行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与特征,帮助工业企业实现生产流、数据流和控制流的协同。
10、医用纳米机器人
该产品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可装载纳米药物用于肿瘤靶向治疗。医用磁驱纳米机器人可以每秒60个身长的速度快速运动,速度是海洋最快鱼类的6倍。在自主导航系统控制下,医用纳米机器人可装载药物在血液、细胞液和晶状体等生物环境中自主躲避障碍向病灶区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