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落地近五月:收益缓慢下行 竞品悄然发力

纾瑞 13 2024-12-07 06:48:15

金融投资网记者 吉雪娇

“随时申赎,高流动性,闲钱理财。”11月8日,某国有银行手机银行,对于现金管理产品的宣传颇为醒目。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落地近五月,这类曾受投资者青睐的“活期理财”产品目前有哪些变化?是否已进入“准货基时代”?随着相关规模的压降,是否有其他的理财产品能够承接高流动性投资需求?

收益下行较为缓慢

现金管理类产品,是指仅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每个交易日可办理产品份额认购、赎回的商业银行或者理财公司理财产品。作为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创新产品,2018年以来,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快速扩张。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全市场存续有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351只,存续余额达到7.7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64%。

在“野蛮增长”之后,今年6月,现金管理类产品迎来监管。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集中度管理、流动性管理、杠杆率、偏离度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收紧,拉平与货币基金监管标准。

对此,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相对优势将有所转变,整体上与货币市场基金等同类产品处于相同起跑线,后期收益率将逐渐下降,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将进入“准货基时代”。

新规落地近五月,目前,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表现如何?是否有明显调整?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在2.93%-2.95%之间,波动很小。同期,货币基金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在2.3%左右,明显低于现金管理类产品。

现金管理类产品新规落地近五月:收益缓慢下行 竞品悄然发力

而从最新的情况来看,截至目前,现金管理产品收益表现相对而言仍有一定优势。以某国有银行为例,11月8日,记者查询发现,该行代销的理财子公司现金管理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在2.59%-2.86%。而同期,某互联网平台多款货币基金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056%-2.308%。

据普益标准10月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排行榜,上榜的30款现金管理类产品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3.4377%,较上期下降了0.0788%;总体分布在3.2391%-3.9017%。而理财子公司方面,上榜的20款现金管理类产品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3.1434%,较上期下降0.0454%;总体分布在3.0454%-3.2735%。

从机构类型来看,城商行、农商行在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方面较为“慷慨”。上榜机构中,城商行产品数量最多,共有19款产品,占比63.30%;其次为农商行,共有8款产品,占比26.60%。

“最低持有期”类产品受关注

“现金管理产品具有高流动性、稳健收益的特点,适用于对流动性要求高,追求稳健收益回报的投资者,主要用于满足投资者零钱以及短期闲置资金的理财需求。”相关人士指出。

不过,目前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优势的暂存并不意味着能够长期持续。在分析人士看来,因为过渡期比较长,因此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下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后期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可能会缓慢下滑,最终达到与货基持平的状态。

“预计下半年,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仍然不会有太大调整,可能会稳中有降,但2022年开始收益率会显著下调,并逐渐与货币基金靠拢。”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指出。

另一方面,现金理财新规落地后,现金管理类产品逐步压降整改,不少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开始研究应对方案,着手研发新的替代产品。其中,“最低持有期”类产品受到关注。“这类产品兼具现金管理类产品相对灵活的申购赎回机制,且尚不受到现金理财新规的严格约束,是银行理财市场近一阶段新的发力方向。”普益标准报告指出。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整理,目前存续的产品名称中含有“最低持有”或“最短持有”的理财产品共计186只,其中有93只产品是在现金理财新规出台后发行的产品,占总存续最低持有期产品的50%。目前该类产品最低持有期限一般从7天期、14天期到3个月、6个月、1年期不等。

普益标准指出,“最低持有期”类产品在投资范围、集中度和资产久期方面比现金管理类产品有更多选择空间,因此,产品收益优于现金管理类产品。同时,该类产品的申赎机制又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与现金管理类产品类似,相比封闭式、定开式等其他类型产品更能满足投资者对于流动性的需求。

虽然“最低持有期”产品短期内可以作为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替代方案之一,但考虑到之前的对标客群习惯了现金管理类产品的高流动性,以及摊余成本法估值下较为稳定的净值表现,普益标准认为,后期投资者能否接受“最低持有期”产品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整体来看,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压力只增不减。普益标准认为,对机构而言,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应注意资产和资金端的流动性匹配度,不要走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老路,否则也将面临监管的严肃整改。

此外,现金管理类产品不再具备优势,固收类、权益类产品的未来市场空间大大提高,机构应持续加强投研能力、提高竞争优势,同时应加强投资者教育,鼓励客户长期投资,提高客户对于净值波动的接受程度,转变客户对于银行理财“保本保息”的刻板印象。

上一篇:精彩赛事回顾与未来展望
下一篇:中国又一重大跨海通道即将开启,探索新时代的海洋之路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